我在貌似實驗室舉辦活動以來的思考,來到了最後一篇。如今講座論壇沙龍等各式交流活動這麼多,聽眾到底想聽的是什麼?找到有趣的講師,主題有料有用,剩下不就是宣傳包裝的問題了嗎?這麼好取悅的話,至少對我而言,沒有什麼意思,大家只是來朝聖講者,或抱持等著拆開禮物的新鮮感前來,期待對方能夠說出一番大道理,耐人尋味的感想,然後抄抄筆記帶回家收藏。
現在奇怪的現象是這樣,很多人讀過該怎麼自信、有條理的做公開分享,卻鮮少人認真想過,身為聽眾在一場講座,如何能提高收穫?
以下就先聊聊聰明聽講座的正確姿勢!😎 😎 😎
⚡ 不要錄音(喜歡一直拍簡報的也是一樣)
幫朋友錄音?我跟你賭他一定沒空聽。你可能會說,你錄音是因為怕錯過精彩內容、來不及筆記,想之後可以回放慢慢聽 blablabla,說穿了你就是囤貨狂吧,我猜你家裡應該也囤了不少買了還沒看的書,書籤裡放一堆待看長文章?總是跟朋友說最近比較忙,但好不容易閒下來時卻又忘記回看之前想閱讀的內容?
一個實用小建議,專注當下吸收內容,不要留藉口給以後,就是最有效率的作法。
⚡ 手寫筆記,就算字醜也沒關係
有的人習慣電腦或手機做筆記,但一不小心就開始看別的網頁、回臉書訊息了哈哈哈哈,當然如果你自認能專注也行。我通常會用什麼都寫的隨身筆記本來做筆記,怎麼記法很重要,這同時取決於聽眾本身對該主題的理解程度,大多數人習慣講者講到什麼重點就先摘要記下來,好像在聽學校課程一樣。但我認為更好的作法是先在你的大腦裡篩選過,把你覺得有趣、值得延伸思考的點記下來,還可以強化你對內容的記憶。
像是這種觀察是你以前沒聽過的嗎?反映什麼背景?可以連結到過去你看過的什麼觀點?為什麼他/她會這樣強調?背後的思路是什麼?記關鍵字和思路之間的因果結構關係就好,若是早就熟悉的內容就不必再記一遍了。
⚡ 帶著問題意識尋找答案
跟著講者節奏,自己一邊有意識的反思內容,同時加入自己的評價,有助於對該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,當然這前提是你對該主題有做過功課,而非一片空白的去全盤接受——其實就算是入門新領域,也能夠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觀察思考,這就是提問力。
你也曾經在聽講座時發現有人問的問題很膚淺、離題,或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嗎?貌似實驗室自家的主持人如果遇到這類問題,自己會結合有洞察意義的問題,另外翻譯過一遍給講者哈哈哈
除了提出自己本來過去就困擾過、想不通的問題,要挖出講者更有料的回答是有小技巧的:
1. 別總是讓講者推薦書或分享案例,如果想知道延伸應用,可以改成問「適用的價值」,用在哪裡效果更好?為什麼比較好?可能存在哪些限制?
2. 放大需要釐清或補充的點來問,引述演講其中一段你覺得不太同意,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想,或希望他多補充脈絡解釋的更清楚。講者通常會很樂意再講完整一點的。
3. 別想走捷徑,要問幕後細節。很多問如何達到目標成效類的問題,其實明明知道沒這麼簡單還是給人想抄捷徑的感覺,於是就讓講者很難回答這種問題,因為過程環節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因為這個問題一下子就被略去,尷尬的只剩下起點和終點。換個問法來請教:最困難之處?當時怎麼克服?當前的挑戰或正在努力的方向是什麼?會是更能站在對方處境思考的問題,而這些回答也能直接看到實戰經驗的關鍵細節。
談完聽眾,來談講者的內容設計。
這兩年透過獨立團隊舉辦的10幾場活動,只要是差強人意的內容,我們經常在第一個小時就能有預感,或是觀察大家的眼神飄散、有點坐不住在滑臉書就知道了哈哈哈哈,這可能原因包括:講者口條不佳、內容鬆散、與聽眾期望主題不相符等等。這就是為什麼大型講座通常會希望可以請講者試講一段,或雙方更積極的核對演講題綱,這會花掉很多時間,因此貌似通常是用信件來往協調,或碰面訪談確認內容代替。
一般來說,有多次演講經驗的講者的演講素材分為三種:
- 經典版本一套打天下
- 大部分經典版本,但經主辦方微調或補充更新講法
- 重新準備素材,以更貼近主辦方所需的題綱
若聽眾能來吸收到原創內容,而非網路上就能查到的專訪、相關報導,甚至過去演講公開影片就能看到的內容,當然是最好的。但很遺憾的是我之所以私下不太常聽講座活動,就是預期大部分講座很容易在現場聽到重疊性過高、缺乏深挖的內容。
我比較苛刻一點,覺得既然要花時間到現場聽了,就不該著重在書裡、公開文章已經談過的內容,那很容易淪為泛泛之談,給人誤以為「知道這些就足夠」的假象。就像每天大量閱讀網路文章,有編輯敏銳度的人,大概光看媒體下的標題,也可以猜到裡面要講什麼立場,怎麼鋪陳佈局內容了吧!
這裡也可以扯出另一個考量講者是否適任的問題。關於平時寫作能力不錯且有洞察力的人,究竟演講表現是否也會如此?這就像對一個Youtuber 現場主講單挑大題目下賭注,居然會期待表現的精實度和線上的節目一樣?我們也遇過不按理出牌,就算給了期望題綱方向,也還是依照自己無聊的講法進行的講者。
主辦方協調演講內容時,要區分哪種選題是最適合在活動上發揮,哪些內容其實可以省略或轉化。以貌似實驗室做的新媒體議題來說,這領域有太多講座可以選擇了——大部分卻很難引起我興趣,因為常常不脫幾種套路:「幕後經驗談」、「趨勢正流行」或「案例導覽」。
有獨特才華的講者不一定擅長拆解其中的技術原則,並以好懂、流暢的語言轉譯這些知識,「幕後經驗談」對於只是想認識講者或該媒體的人或許已足夠,但貌似實驗室發現這造成討論容易流於表面,或只是對他人的案例感到很厲害、很有想法,卻不知道可以怎麼連結、應用在自己的工作上思考。
我們相信內容產業的跨領域交流思維是可以派上用場的,像在內容操偶師系列我們從影視、文學、文創經紀等領域的講者挖掘題目,期許成為社群經營、創意表達或內容行銷工作者的思考工具。最好的啟發是,講者的分享打開你對該產業、工作認知新的一頁,因而提升觀察細節與鑑賞的能力。
這種內容可以流傳的更久、更耐看。前提是有這種企圖心的主辦方,同時也會是對議題有洞察能力的聰明聽眾,知道怎麼探問、挖掘講者還沒講過,很值得聚焦討論的內容,並切實回應到當前許多人關注過的問題。
希望這些思考可以帶給你們對參與講座有新的想法。最後,希望未來貌似實驗室有能力給用心準備內容的講者更高的費用!
✨ 點我轉貼這篇文章到臉書 ✨
想認識我們?直接來活動吧!
5/27 是《數字力就是賺錢力》導讀好評加開場!
直接請到日本作者古屋悟司來台啦,難得的台日網路花店創業家交流 😍
貌似實驗室是屬於內容職人的創意平台。以知識轉譯、內容洞察與社群行銷為核心,為新媒體的多樣嘗試找出觀點。內容策展合作聯繫:annabella520@gmail.com
👇 前兩篇在這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