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解議題 03|勿賣弄知識,複雜的故事簡單地說

炸雞避難所
Nov 20, 2020

--

一篇長篇大論,和精煉過內容的電子報,想讀哪個? photo via twitter
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「知道了」新聞,其實只是把看過還記得的句子再唸一遍,「喔就是兩國開戰啊」、「好像在爭奪一個地方,跟很多地緣衝突很像」,如同牙牙學語的小孩,但並不是真的很明白其中的意思。這就落入了只看表象的問題。

上篇分享我如何挑出值得深入解釋的新聞,今天聊聊許多新聞媒體如何致力於簡單清楚的撰寫原則。

簡單是為了鋪清晰的路

談到寫作要寫得讓人易懂,似乎沒什麼爭議,但如果要求「你可以寫簡單一點嗎?」、「我就想看簡單無腦的內容」,可能會遭來一些鄙視的眼神。

我在這篇已經討論過,為什麼人往往會傾向把議題講得複雜,然而把議題講得簡單好懂,卻需要更進階的能力。

實際上這兩類內容的作者可能看的文章、文獻數量並不會差太多,後者卻要更在意用字措辭,如何盡可能避開生硬的專有名詞,或為了解釋一個概念結果又借用了另一個概念來說明的窘境

而站在讀者的立場想,每次閱讀也是不斷克服資訊障礙並儲存建檔的歷程,喜歡閱讀長難文(又長又一堆用詞很難的文章)的人,或許很享受這種燒腦過程,但大多數人每天都有一堆想讀的文章,如果都要這麼累,那其實吸收效率很差,讀完就忘記究竟剛剛讀了什麼,之後想引述其中的觀點自然也有困難。

但簡單好讀的文章未必要犧牲深度,他們反而更能反映「簡單」的價值。

想像一下,你在閱讀的起點,從一篇文章標題判斷,預期要抵達終點的某些收穫,閱讀中間究竟會發生什麼呢?好的寫法就像鋪一個個橋,將複雜脈絡的每個轉折點巧妙銜接起來,為了降低你的挫折感,每次段落開頭都會先提點給你一個關鍵背景知識點(副標也有類似作用),讓你把握知識點後繼續往下走。

而這些相互扣連的橋,最終搭建了你理解議題的整體輪廓,轉化成戲劇情節的形象,也就是儲存成長期記憶的方式。

畢竟人喜歡聽故事的主要理由,不是因為想趕快知道結局,而是被其中角色的動機,和投入的總總努力而深受吸引,好的故事就會特別放大動機的細節,讓讀者逐漸明白為什麼他必須這樣做,與其動機抗衡的阻礙或敵人有哪些,這可能會帶來什麼情節發展。

三種簡單改寫的版本

要怎麼試著簡單地說複雜的故事,讓人讀過一遍就懂?一個很好的日常練習時,試著想像如果今天要跟朋友講這個議題時,你會挑哪些重點說?

和朋友聊天總不能像寫文章那樣,長篇大論的解釋一番,只會換來空洞、似懂非懂或是毫無興趣的眼神。這時候就會思考挑什麼重點,是最能勾起對方興趣的,以及該先講什麼,才能回答到對方最想先了解的問題。

BBC 長期就有一類解釋性報導在做這種改寫嘗試,例如直接 Wh- 開頭(為何?、什麼是?如何影響?等等)句子彙整常見疑問,或是輕量篇幅的嘗試。如果要兩千字把議題前因後果和影響講清楚,那試試 500 字、300 字,甚至 100 字的版本?

BBC 這篇就是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戰爭的 100 字與 600 字版本。讀了 100 字摘要後,看起來可以更有信心的往下讀長一點的版本。

https://www.bbc.com/news/world-europe-54324772

在還沒有足夠嘗試時,很多人難免對於長難文還是有種執著,覺得就是要交代夠清楚才算精確,好像不講了什麼,就會讓整個事件解釋垮掉,或減輕其重要性。

真的是這樣嗎?從 100 字版本來看,BBC 只要解釋雙亞戰爭的爭奪地區是在亞塞拜然裡的一部分,人口卻多為亞美尼亞人,之前的關鍵戰爭後談判無共識,以及雙邊的宗教與各有支持的國家,。

而 600 字的稍微擴寫,則是加了更多情節發展上的描述——戰爭造成大量難民、為了協調談判的明斯克小組、土耳其如何讓地緣關係複雜化,以及今年衝突前有哪些升溫跡象。每個小事件發展都用小小的段落隔開,以便閱讀。

--

--

炸雞避難所
炸雞避難所

Written by 炸雞避難所

一個堅持寫作的人。 工作是幫大家解讀新聞:https://liaoguy.com/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