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寫作天賦,那就靠改稿能力自我突破吧

炸雞避難所
6 min readMar 31, 2018

--

你的初稿通常很難看,但還是得寫下去。

kaboompics/CC0

摸索怎麼改稿這件事對我而言很重要。這不只關乎一個缺乏學院鍛鍊,或有資深編輯前輩指導的寫手,期望愈寫愈好的企圖心,其實更多也是想培養身為一位讀者鑑賞內容的眼光,去辨別怎樣才算好、如何挖深、為何好看之類的問題。

從後者來看就很有意思了,例如最近囧星人在 udn願景工程的訪談影片與文章引爭議的輿論風波(我懶得補脈絡了有興趣了解的自己爬文哈),比起首先被放大的「狼性」、「這個社會很公平」立場,我在意的反而是受訪內容的處理方式,像是下標是否精確達意、是否忠實呈現囧星人想表達的想法,也就是記者對受訪者的理解與感受,怎麼轉化成給讀者看的詮釋過程。

因此不令我意外的是,點開該報導文章可發現幾乎都是直接引述受訪內容。這樣有錯嗎?沒錯,看起來就是「忠實記錄原話」而已,對於一般新聞報導可能已足夠,只可惜我們對「願景工程」要促進的世代對話視角深度,懷有的期待,不該止步於此吧。

因為讀者並不在訪談當下的情境,他看不見說話者的表情、他為何如此表達,以及最重要的言外之意,都一併被忽略了。當然很多人也會爭論,只看已經講出來的話去評斷怎麼了嗎?不就是公眾人物立場有爭議的地方?那可能是對人物訪談的門檻想像太低,以為只要記錄回答的話就好,於是她僅僅是成了「有觀點」的箭靶,而不是一個活生生有感受有思考,在生命經歷裡看法、價值觀逐漸調整改變的人。

近年逐漸從西方引進到台灣的「非虛構寫作」(non-fiction),對新聞界、對歷史、人文議題的書寫產生的啟發,說穿了就是要解決一般直接精簡脈絡、呈現受訪原話,帶給讀者枯燥、難進一步融入議題討論情境,或造成各自解讀、容易受誤解的問題。而「非虛構寫作」本於真實,能夠面向公眾展現小說般的場景、戲劇化的情節設計,讓嚴肅的議題變得像讀故事一樣有吸引力。我以前曾在說書這篇簡單介紹過《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》這本書怎麼運用非虛構的創作技巧。

我沒打算在這篇賣弄寫作教學,事實上我長期就為自己文筆不好、文字表達不夠精煉而苦惱,不過呢,寫作如果不是只靠天賦注定,而是真的有方法能夠幫助鍛鍊、持續摸索改進的,或許可以因此鼓勵更多人不為了跟風,是為了自己想寫投入寫作,減少擔心寫不夠好的門檻,試著慢慢透過內容的鋪陳設計提高文章的可看性。

所以,以下大致分享幾點我通常怎麼修改自己文章的。

1. 抽離自己一段時間再改稿

歷經高度專注寫稿狀態,好不容易生出初稿以後,很疲憊但也有點開心終於寫出來了,是不是很想趕快發出去,但請等等,你的初稿通常都是最難看的版本,先出去吃個點心、走走路放空一下吧!

你可能會回想到某些段落或文句有更好的寫法。因為我通勤時間長,經常就在坐捷運時邊想邊改稿的,推薦大家使用 google doc 超方便與編輯一起溝通修稿,如果你用電腦檢視,想知道自己修稿前後差異、修改了哪些,可以將右上方切換成「建議操作」模式,保留自己或朋友建議的修訂紀錄。點擊最上方、工具列右邊的上次修改時間那行,就可以一次看到不同時間點的修改過程喔!手機版使用體驗也很穩定,而且因為是雲端文件,不用怕寫到一半忘記存擋。

2. 用耳朵改稿: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與恰當使用

最常見的應該是文句過長的問題,檢查的方法很簡單,將斷句的地方念過一遍,你會發現有些句子雖然你寫的時候很順,但其實讀起來有點辛苦,試著中間加個逗號,有些斷句的設計是為了加強語氣、使讀者比較能注意到重點,強化連結、轉折的意義。長短長短交叉的文句,也比較符合敘事的語氣。當然有時候不刻意斷句的地方是有特殊意義,這就是寫作者的巧思啦。

另外我認為很容易被忽視的,是引述、處理局部引言時會用到的標點符號。我直接舉例:

a. (錯誤)她舉去廣州考美術為例,沒有排隊沒有前後,「一個考場200考生直接湧進去,搶在最前面的人有優勢,其他人被人群擋住,就要靠想像去畫靜物。」

b. (正確)她舉去廣州考美術為例,沒有排隊沒有前後,「一個考場200考生直接湧進去,搶在最前面的人有優勢,其他人被人群擋住,就要靠想像去畫靜物」。

其實 b 才是對的,引言有時候配合夾敘夾議只引部分,句號就應該要放在下引號之後,標示一整個段落的結束。反之,若是完整引述,標點符號就要在引號內。詳細案例可參考編輯七力這篇有很清楚的解釋。

3. 檢視文章結構與緊密度

如果只是寫說明文、條列觀點順序,那不難,但處理龐雜論述資訊時,就很考驗長文呈現的段落緊密度。假設 A-B-C 三段,順序為何是這樣排列、如何串接,是因果、轉折、敘述還是其他用意?必須很清楚,才不會讓讀者看到一半就分心、出神。串接的方式有很多種,可以善用連結詞、轉折詞或轉場的段落等等。

如同前一點斷句的方法,好的文章也會有很棒的節奏感,因應需要的情緒張力或場景鋪陳帶給人快慢、高低起伏的差異。如果你讀過小說、報導文學作品,應該就容易察覺到通常在解釋事件背景、交代場景或人物細節時節奏就會放慢,但到了人物對話、透過互動推進情節發展時就會加速度。

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引述原話的訪談文章,讀起來給人乏味的感覺,因為有些受訪者原話雖然答的很好,但比較適合用轉述的方式帶轉場,想像一下,一篇文章一直引原話,就像一直聽人講話也是很累的。

最後分享三本書,給有興趣進一步探討寫作技藝的寫手,想學習鑑賞內容的讀者們,愈寫作愈覺得身為讀者太幸福了。排序從簡單到難度較高(後者建議是有累積寫作經驗後會比較好吸收)。

  1. 與書同名的粉絲專頁,作者另外分享很多實用的寫作觀察,非常值得追蹤。

2. 用耳朵改稿、塑造角色對白,就是從這本學的。

3. 對有些人來說,或許這本書描述的案例細節過多、不夠結構化,但這些細節其實很重要,從一開始,這本書就沒有打算教「速成」、講「原則」,而是直面那些在工作裡必然會遭遇的困難點。

改稿是無聊、孤獨但值得堅持下去的路程。也歡迎分享你改稿的小技巧,一篇好文促成的關鍵因素很多,之後有機會我再聊聊哈

--

--

炸雞避難所
炸雞避難所

Written by 炸雞避難所

一個堅持寫作的人。 工作是幫大家解讀新聞:https://liaoguy.com/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