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開始我們都不知要怎麼像一般情人那樣,親密的稱呼對方專屬的名字,直到有次他在訊息說「女朋友」,留了一段空白等我回應,這個代稱就這樣沿用下來。
為什麼不是什麼疊字或「小」字類稱呼?我喜歡「女朋友」這稱呼勝過所有刻意設計的綽號,彷彿我從未真正擁有過這名字,只是一直還處在適應異性戀的身份狀態中。男朋友與我都是低調的人,大幅重疊的朋友圈也經常成為我們的調侃話題對象,儘管能很方便的一起參加各種社交活動,但也約定好似的,沒有在肢體語言透露出我們「穩定交往中」的關係,導致很多友人是過了半年一再探問下才確認的。
他們得知後就會說,我早就覺得奇怪了!我就知道是這樣!然後迎來我和男友神秘不接話的微笑。
把我們分開房間各自訪問的話,也會得到類似的答案吧,都沒有想到這一次會在一起這麼久,且在許許多多的相處時光裡,那些原是獨處的愛好變成可分享的、可並存的。
公館有一家咖啡店,應該是離捷運站走路最近的,從中午開到近深夜,簡約的木質桌椅擺設和略黃的燈光,在平日安靜到只剩義式咖啡機的手把敲擊聲,和蒸汽噴嘴發出低沈的噗噗聲音,使這裡成為很適合獨自工作和閱讀的優先選項。老闆早熟悉我會點單品摩卡、男友點冰水果茶,我們一個微苦、一個很甜,在對角線的位置各自放了一台筆電,全神貫注的瀏覽著頁面,偶爾他會改成看書,我則為了把一篇有時效性的稿子弄出來,在數份紙本資料頻繁的翻找著。
每當我看手機時間想著他這時候會在哪裡時,就想到這家咖啡店。循著摩卡磨豆的香氣再次回來這裡,一如往常做自己的事。
那些關於隨著時間使感情降溫的傳言,並未在我們之間成真,日常固然是日常,但使之變得無聊的不是愛情的消失,是我們自己。自我明白這道理以後,就決定要不定時給自己換一家有趣的餐廳吃飯、一家適合久待的咖啡店。在美食面前,人人都是平等的,卻可能只有獨自享用的人,才知道要專注在食物本身的重要性,用筷子撥開厚切炸豬排酥脆的外皮,大口嚼肉軟嫩的口感,再拌進爽口的高麗菜絲,讓飽滿多汁的口感溢滿全身,別的什麼也不想的好吃。
是男朋友延續了我這個習慣,甚至更提前的幫我想好晚餐該去哪吃的大哉問,整個台北一度成為我們嘗遍經典異國料理的冒險場,在稿件工作後、在週末下午、在小別三五天後的重逢——甚至在奢侈的午覺醒來,半睜開的一隻眼睛瞥見他手機的白光,原來正在從 Google Map 找餐廳啊。
不習慣吃社交飯局的我,就這樣與男友對望吃了無數次飯,於是我們相處的時間裡也充滿了食物的氣味。咖哩辛香、麻辣湯頭、美式漢堡的牛排肉,多層次馥郁的中東烤肉香料、像吃點心那樣把印度烤餅小塊小塊的撕開,以及他熟練的為我的宵夜泡麵打上一顆半熟蛋。熱愛用吃來記得這些瑣碎但令人安心的生活片段,在飯後散步漫無目的的瞎聊,哪怕是他一次就要出國幾個月的時間,我也能很快拾回味覺的記憶。
知道未來他還會出國更長一段時間,而異地戀這回事,隨手查一下或許會發現多數人是不樂觀的,就算懷抱積極態度,若非特例也看起來像自我安慰。我也能很雞湯的給出感悟,要克服的不是物理距離,是心理距離啊。
不知會不會讓人意外的是,我和男朋友之間儘管訊息聊天可以發上一堆,但感興趣的話題交集並不多,學科認知上還相抵觸呢,一個國際關係,一個人類學,好離地啊從國家視角看人的,起初我忍不住吐槽,就像我對中東當代史的無知一樣。我們應該要培養共通的興趣嗎?究竟怎麼定義一段理想的感情關係,或者從失敗反推,使我想到幾年前自己對於「穩定交往中」的排斥,想看看,每天早上起來都見到同一人,你們就這樣瓜分著彼此時間,不膩嗎?
其實異地戀不成問題,是雙方對關係的認知。他信或不信都好,曾跟他說我只承認這段戀情是真正意義上的交往,此前都是一片混亂。雖然是無從證明的告白,至少給了我內心定錨的作用,此前的失敗若只歸咎於年輕時傻就太鄉愿了,我發現在愛情上得到的教訓,往往在其它領域上也會漸漸浮現,像是什麼呢?你去看看身邊有沒有不敢對人情拒絕的朋友、說不清自己需求只會引述他人解釋的朋友,儘管有朋友勸阻仍總是在錯裡打轉,夜裡心神不寧,靠熬夜來懺悔的人啊——都需要某一天的清醒,毫無留念的決斷過去。
正視焦慮的源頭,在我的過去五年幾乎年年都在決斷,每年都有巨大改變,足以認不出前一年的自己。
奇怪的是,我們像是在一起很久很久了,而男朋友這人依然美好不過時,我偏愛看他獨處的樣子。在有陽光又不至於炎熱的週末,穿越大安森林公園一群孩子遊戲玩笑聲的地方,選定距離不遠還算安靜的位置,坐在軟綿綿的草地倚著樹幹下讀書,把頭髮曬得溫熱,然後我就會帶著兩杯果汁,像玩《Where’s Wally》遊戲一樣在人群裡找到他。
知道這種值得把握的安定感,並不只是因為它十分得來不易。
我還知道我找到一個喜歡看我迫不及待大吃炸雞,會回以幸福笑容的人。
就當作這文章的續篇好了,
提前預祝情人節,與自己的約會也要快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