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轉學生:找不到自身所愛也不會死

炸雞避難所
5 min readMar 17, 2018

--

年輕人到底在迷惘些什麼?

先送上一則我好喜歡的廣告,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與「未來」相遇過,也曾深深困擾著彼此,但何時才能與「時間」好好地走在一起呢?這部微電影配樂、影像的語言表現極為出色,每次重看一遍都會被觸動。(是在台灣拍的日本廣告呢)

為什麼我會當轉學生家教?因為我也是曾經被家教拯救過的人。以及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,在大學期間我轉學過三次、休學過、重考過,也曾為了存家教費翹課去打工八個月,轉學生大概有的心情感受,我猜想我是知道的吧。

課業是一回事,從升學主義裡那些看起來比較「正常」、「有價值」的依賴路徑裡得到解放,又是另一回事,而我想關注後者的問題。關於轉學的抉擇,大多會起於這些念頭:眼見朋友一個個要唸到大三、大四,有未來的規劃了,比別人晚畢業、晚開始找工作該羞愧嗎?在大學科系裡一個都沒有自己喜歡的選擇,或沒有自己擅長的科目,是不是注定要失敗、做魯蛇(loser)?

每個初次與我碰面的學生,總不免要談上自己為什麼會選擇轉學、念冷門的科系,我不知道他們還跟誰提過這些想法——至少當時的我,因為是違抗父母的反對去念轉學考,也沒有朋友可以聊,家教似乎就成了我唯一可以討論此事的人。

他們的語氣透露著不安和各式各樣的揣測,就像高三那年為了準備學測、想像自己能夠進到的好大學,拼了命的往一個目標前進,寫考題、進補習班、反覆的複習與背誦,彷彿只要衝到高分,選擇就有了「自由」。

可是,選擇究竟為的是什麼呢?

想來真是奇怪,社會竟劃分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道路去歸類人,一是順從社會主流價值觀並因此獲得成果的人,透過媒體傳播塑造成可追隨的「成功人物」榜樣,另一條有別於主流價值觀的路,卻變成「放棄」、「取而代之」,用略帶同情的口吻暗示他們可能為此付出的風險或代價,但基於鼓勵表面多元而支持。

咦,好像還遺漏了誰,迷路的人、沒能夠繼續走下去的人,在鼓吹向成功看齊的社會,他們經常被遺忘,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不值一提嗎?或者是,他們對以往有秩序感的生活起了懷疑,而這種脫軌的懷疑沒有樣版可循,大學科系指南沒說,學長姐的分享沒說,身邊好友或許也聽不懂這種私人煩惱。「我究竟適合念什麼科系?萬一這些科系都不是我有興趣的怎麼辦?」

於是在沒辦法確定何謂自己真正所想之前,那套只要選擇有前景的,繼續走下去就有「好出路」的想法,就在某一天忽然動搖了。

自此之後便心神不寧,斷斷續續的張望、搜索那些可能類似的案例,急切想找尋一種脫困的辦法。

與我性格最相像的一位學生,就這麼告訴我,她是翻開轉學考簡章,在那些陌生的學科考試說明裡翻呀翻,估看看哪一個好像比較好考就選它讀看看,一讀發現有意思,便決定一頭栽下去,愈讀愈起勁。她在我們第一次碰面時,像講笑話一般自嘲的問我,只為了擺脫原本無聊的科系,如此是否太草率了一些?

我覺得不會呀,因為我當初念社會學也是這麼下決定的,後來改考人類學系也是一個愚蠢的原因(因為數學不好,念社會統計念不下去…)。

正是因為以前高中沒有機會好好接觸到人文學科,才會有這種詭異的認識方式吧!還沒有想探索世界的好奇心,也沒有那種為求知積累的動力,只是為了「轉學考」要換的跑道,並為此投下賭注而已。

但是,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會質疑自己這樣做,真的好嗎?萬一沒考上呢?其實想問的應該是,該怎麼忍受這期間默默準備考試的孤獨吧。如果沒能撐過的話,還是儘早退出這戰場比較好,因此,我在第一堂課一定會問的是,已經做好「一定要考上」的決心了嗎?因為接下來的日子肯定會很單調很無聊,恐怕還是會重複高三那年的惡夢,只是這次多了些可以自己掌握的讀法。

起跑點落後並不是問題,問題出在沒想清楚自己為何而做,但願你不是為了呼應某個人的期待而考(比如想藉著轉學進到更前段的學校),不是為了死命抓住浮木,逃離現在的生活而考。

然後,你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是,那麼堅持下去的理由究竟是什麼?

想著如果考不上就完蛋,不時活在焦慮恐懼的狀態裡,雖然好像能刺激自己用功一點,但這麼辛苦的逼自己久了也是會茫然的。對於大部分轉學考生來說,平時還要顧原學校課業,甚至有的要去補習班上課、打工賺生活費,在看不到可預期結果,只能自己悶著埋頭準備時,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也很正常,你又不是學霸。

換個想法,在往後更長時間裡回想起來,重點已經不是考試本身,而是漸漸發現能夠為一件小事堅持下去的感覺很好。你知道嗎?很多還不錯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,自己練習做摘要整理筆記、學習查找書籍資料、享受在捷運通勤或零碎時間看書的時光,這些小事累積下來有著不可思議的能量,使你有興趣去探索更多規則以外的內容。

如果只想著考上或沒考上,太令人沮喪,但從準備過程中拆解來看的話,只是一件小小的事,堅持久了就有意義。

不過我最想說的對象,其實是給那些覺得自己「找不到興趣」,並為此深深苦惱的人聽。「找不到興趣」向來不被認為是大問題,因為很多人會告訴你慢慢來、時間會給你解答。但我可能是沒什麼耐性的人吧,我不明白,為什麼許多人都可以幸運的找到自己所熱衷的事物,能夠以此為追求,想像以後的理想工作可以跟興趣結合在一起,我不明白,儘管我可以對多種領域、議題感興趣,卻始終沒辦法稱之為我的興趣,沒辦法在更長的時間去投注熱情。

察覺到這種無解,就像重演了轉學考準備初期的那種不確定感,害怕一失手就要跌落萬丈深淵。可其實我也沒死,原來我抗拒面對的是「有用的興趣」,焦慮那些我曾經的嘗試都不足以稱為興趣,終於,我還是陷入了要做就得有用處的陷阱呀。

漸漸我沒看這麼重了,承認自己並沒有特定興趣,但有喜歡吃的食物、喜歡待的地方,也挺好。「追隨你的興趣」,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信念,是我在轉學以來最後一個擺脫的枷鎖,我想換給自己一種更貼切的說法吧

找不到自身所愛並不會死。
如果剛好是想繼續做下去的,就算沒這麼喜歡也沒有關係。

--

--

炸雞避難所
炸雞避難所

Written by 炸雞避難所

一個堅持寫作的人。 工作是幫大家解讀新聞:https://liaoguy.com/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