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狂熱者生存指南:「你的看法是?」
自從前陣子,刷臉書讓我感到厭倦的不只是資訊雜亂,追蹤輿論風向也愈來愈乏味時,我又決定停用帳號了。過去也停用過幾次,把自己從社群世界抽離出來冷靜一下,不被紅點通知打擾,只有在重返工作聯繫時才開啟——這次卻似乎不太一樣,沒來由的厭惡感,從打從心底對社群發文的強烈目的性反感,漸漸延伸成一種不在乎。
雖然文案設計大多時候都很有意思,怎麼運用語言產生效果,直達人性需求,影響圍觀的群眾想像情境內部的感受。好的一方面來說,這讓社群世界的人們容易接觸到多元的事物,較能包容差異、有意願持續接收新知。一支手機讓習慣孤獨、不愛人群的人能夠有所選擇,可以安安靜靜的選擇有距離感的社交方式,獨處就能觸及他自身社交圈以外,更大更新奇的資訊世界。
差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了。
倒是我之前一直不明白,為什麼如今資訊接收與鼓勵討論的平台這麼蓬勃,還是有一堆人沒辦法流暢表達自己的看法。被問到「你的看法是?」,最普通無用的回答就是「超棒」、「非常有趣」、「說得超精準」和「很值得關注」之類的形容詞堆疊法,以為自己是在社群發文,這類說詞根本有說和沒說一樣。如果要推薦一本書或一部電影,只是重述哪段情節超好看,對旁觀者來說也只是當成試閱章節(或者爆雷),那根本不算「你的看法」,你的看法並不是轉達或揣測作者要表達的意思。
所以面對形容詞回答,最好戳穿的追問就是「哪裡好?」、「為什麼?」,請說出厲害細節在哪裡,關鍵原因為何、如何比較與定位它的價值。
要解決資訊狂熱者的表達障礙,我想首先要察覺以下幾點問題:
1. 往聲量大的那一邊靠攏
當追蹤的意見領袖和你不同立場,甚至與事實出入時,你能夠清晰判斷嗎?演算法的邏輯容易讓人看到一群人贊同、插旗支持的立場,卻很少浮現反對或質疑的聲音,結果各領域的意見領袖,往往是在擴大原有立場聲音,讓你更堅定相信你加入的陣營是正義、美好的一方,即便有些許邏輯漏洞也會自動忽視,不自覺的合理化眼前所見。
過去,在面對面的會議,先發言的人往往佔據領導意見走向的優勢,後面的人除非有力反駁或提出更好的主張,不然聲量一下就被拉跑 ; 現在,有了讚賞和轉發設計,我們則空前的依賴「暢銷」或「口碑」評價,相信我們所做的選擇要有足夠多好評背書,我們的意見要多大程度類似、趨近於朋友圈,才是合格的社群角色。
2. 利用矛盾心理的社群機制
於是優秀的社群行銷通常也善於洞察消費者心理,但絕對不是直觀的正向追求,像是想變得好看、健康、受歡迎…等等而已,就以「懶人包」這種圖文形式為何總是這麼受歡迎來說,表面上是在提供方便、好懂的資訊精華整理,實際上我認為回應的是:「想輕鬆吸收有查找門檻的知識,閱讀或轉發懶人包,又能突顯自己很關心時事或深度資訊」。
要跟得上趨勢,又不能展現出自己的盲從或無知(所以要略懂略懂) ; 要有自己關注的興趣,但又不想錯過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(所以要跟著按讚表示關心); 要磨練自身專業,又想有跨領域的嗜好可以成為談話資本(所以追蹤知識型網紅)。
以上都是因為「缺乏自信」的變形,因為不想成為社群新知的落後者,而總是陷入匱乏、等著被填補的狀態,結果特別著迷懶人包萃取知識,享受接收大量新知的幻覺。喜歡引用卻總結不出自己的看法,導致什麼都各來一點,卻也什麼都沒想清楚。
3. 追求被圍觀的強烈印象
社群的本質源於分享,但「分享」到底是為了什麼呢?我之前在「注意力戰爭」這篇,總結過如何設計吸引注意力、令人想分享的下標,其中引戰型是我最不慣但還是很多人濫用的一種。而同樣難以察覺的是,為了分享、展現自己的生活而刻意美化或誇飾的印象,喜怒哀樂都想曬給大家知道,第一印象的營造像幾秒內的限時動態經營,是一門學問。
但裝久了居然愈來愈覺得自己就是被圍觀的樣貌,聰明、幽默、活躍社交,把大部分心力花在上面,反而很難在獨處時好好審視自己真正喜歡什麼、反對什麼——與社群無關的。
4. 「這不是我的專業」藉口
我遇過很多渴望表達卻苦於沒有自己看法的人,最常把兩個藉口掛在嘴邊,一是「因為這不是我的專業」,其實就是害怕公開表達、怕講錯或說不如人,然而不表達、不積極開啟對話就很難進步,總是做一個沈默的追蹤者。另一是「因為我平時工作很忙」,好像想暗示自己沒有時間鑽研知識,就算看了一堆資訊整理與懶人包也不夠用一樣,這個藉口很無聊,因為喜歡思考的人是不會停歇的。
日常練習
最後是幾個你或許早就聽過卻還沒好好實踐的建議
A. 保持閱讀與觀察的習慣,但不依賴社群推薦資訊,直接去媒體網站、可靠資訊來源(如學術資料庫)查找更多相關內容,建立自己對議題或事件脈絡的理解。
B. 看過一本書以後,試著問問自己「它要回應的問題是什麼?」、「用什麼方法?」、「為何有效?還可以應用到什麼問題?」等等,練習用淺白的話詮釋,自我提問有助於思考更多、加深記憶,而不是被動吸收。
C. 不是很確定的看法可以找朋友或前輩一起討論,主動交換想法,了解不同評價的基礎與原因是什麼,而非預先下定論。
D. 靈感並非源源不絕而來,是經常練習加速思考、即興發想累積的。前提是給自己限制,在限制內迸發出有趣合理的創意。五分鐘內想出三個下標?十分鐘內擬出一篇文章架構?二十分鐘內思考一個議題有哪些不尋常、值得挖掘回應的問題?
下次當你突然被問到看法是什麼時,就能立即給出自己的好回答了。
拍手五次以上,告別形容詞拼湊的生活!(登入 LikeCoin 拍手,炸雞可以收到更多你的回饋,現階段由站方支出喔!)
或許你也有興趣讀這兩篇: